《同情者》看HBO狂喷美国,真刺激!
女人目瞪口呆,这未免也太变态了点。 然而,或许正如男主所说的一样,在那个年代,比起拿鱿鱼办事。 那些背信弃义,杀人如麻的行为,是否才更应该被视作变态呢——
关注我,淘好片,刷好剧
一对男女正在酒会上聊天。
服务生送来一盘鱿鱼点心,男人翻了个白眼。
女人不解,男人便说了一段陈年往事给她听。
还小的时候,母亲弄来几条鱿鱼,预备给男孩改善伙食。
谁知男孩却望着这光滑黏润的食物,起了色心,鬼使神差地拿它泄了欲。
贫苦人家,浪费粮食,良心不安。
若是被别人吃到,那更是罪孽深重。
男孩心生一计,拿刀给鱿鱼做了一个标记。
等到炒好,以迅雷之势夹起便吃,还须边吃边笑,好吃好吃。
女人目瞪口呆,这未免也太变态了点。
然而,或许正如男主所说的一样,在那个年代,比起拿鱿鱼办事。
那些背信弃义,杀人如麻的行为,是否才更应该被视作变态呢——
「同情者」
The Sympathizer
2024.4.14
无处安放的越南人
还未播出时,《同情者》便收获了极大的关注。
A24+HBO,影视界两大金字招牌联手制作发行。
原著,是越裔美籍作家阮清越斩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同名小说。
主导演,是前年凭借《分手的决心》拿下戛纳最佳导演的朴赞郁。
主演侯德宣,不算出名。
但,有奥斯卡最佳男配小罗伯特·唐尼+艾美奖最佳女主提名常客吴珊卓(《杀死伊芙》)做配。
在牌面和流量方面,《同情者》至少算是拉满了。
剧集的故事背景是越南战争。
这场战争以南越及其背后的美国的失败而告终。
1975年4月30日,北越军队占领南越首都西贡,南越政权垮台。
我们的男主,以为就此迎来了自己的曙光时刻。
而整部剧集的故事,便由此展开。
北越进入西贡前的街景,满地都是军人逃跑时脱下的军装
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剧集中,男主都没有名字。
明面上,他是统领南越秘密警察部队的将军的副官,混得如鱼得水。
暗地里,他从很早便开始效忠于北越。
甚至连去美国读大学,也只是为了知己知彼,更好地打入敌人内部。
后来果不其然,因为英语说得太好,他被召为了将军的助手。
还和美国中情局的联络人克劳德,成了好朋友。
至少表面上是如此。
和梁朝伟一样,男主的间谍生活也充满了各种外在危险和内心煎熬。
不仅要面对将军以及克劳德的猜疑,还得常常眼睁睁看着北越士兵被折磨。
剧集一开场,便是克劳德邀请他“观赏”刑讯逼供北越特工的场面。
坐在他后方的两位领导,不知有心还是无意地试探着他对于北越的态度。
而展现在他眼前的,则是北越特工被严刑拷打的场景。
他无可奈何,只能一边装作云淡风轻地同两位领导周旋聊天。
一边眼噙热泪地看着特工咬牙切齿,不肯透露半点联络人的信息:
他姓越名南!
对于南越,西贡陷落,对于北越,西贡解放。
这天之后,和梁朝伟一样,男主以为自己终于解脱。
可万万没想到,组织上决定,让男主继续待在将军身旁。
因为将军托克劳德的关系,即将拖家带口远赴美国,可能在那里策划行动。
所以需要他跟去美国,秘密监视留美南越人员,以防他们东山再起。
而去到美国后,男主才发现,战争从未结束。
正如剧集片头所说的:
所有的战争都发生了两次。一次在战场上,一次在记忆中。
属于男主的折磨之旅,这才刚刚开始……
戏内戏外
男主的经历,来源于原著作者阮清越的亲身经历。
1975年,年仅4岁的他跟随父母,从越南逃难至美国。
虽然后来他成为了社会成功人士,但身份认同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。
尤其是作为越战制造的“难民”,他对于美国人的拯救者心态十分不理解。
在小说的后记中,阮清越写道:
有人或许认为,我的这个难民家庭是美国梦的生动证明。其实,我家的故事也是一个离不开失去和死亡的故事,我家之所以来到美国,不就是因为美国发动了一场死难三百万越南人(还不包括邻国老挝、柬埔寨二百多万人)的战争?其实不仅是越南人,来到美国的菲律宾人,很大原因不就是造成二十多万人丧生的美菲战争?大量朝鲜人避难美国,不就是因为一场两百多万人殒命的战争及其引发的一连串事件?
美国并不是没有反思越战的电影。
甚至还拍出了许多名垂影史的经典,比如《野战排》《现代启示录》。
但恰恰是这些电影,尤其是《现代启示录》,给阮清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。
他承认这是一部堪称艺术品的电影。
但作为越南人,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忽视与侮辱。
观众们会记得男主,记得反派,但没人记得住里面被肆意屠杀的越南人。
几乎所有的“反思越战”电影都在同情那些受伤的美国士兵。
但,没有人同情那些被美国挑拨起希望却又匆匆剥夺的越南人。
这场战争最大的受害者们,并不在那些好莱坞越战故事的中心。
而好莱坞的力量是如此强大,以至于更多人都随其一起忽视,一起遗忘。
越战期间,三百万越南人失去了生命。
越战之后,漂泊海外的越南人更是多达四百万。
成千上万的越南人,在乘船逃难的过程中殒命海底。
但,每当谈起战争,美国人想到的总是“在那里”战斗的战士。
因为美国插手而被迫移民到美国,成为难民的越南人,同样被忽视了。
阮清越从小便生活在他们中间,听过、见过无数有关他们的悲惨故事。
出于让他们被看见的执念,阮清越写下了这本小说。
他要反思“反思越战”的问题。
所以男主是一个杂种。
无论是小说还是剧集,故事都由他的这句自白开始:
我是个间谍,是个卧底,是个“内鬼”,是个双面人。
他拥有越南人的脸庞,西方人的蓝色眼珠。
他精通两种思想,了解两种文化。
因为这份独特的“才华”,他被派去做了间谍。
可也正是因为这份“才华”,他回国后,被迫接受了最严格的思想检查。
因为这张脸,他不被美国人接受。
因为一口流利的英语,他也不被越南人接受。
从出生伊始,他便带上了双面人的原罪,没有容身之地。
而男主这种无所归依的痛苦,正是漂泊在美国无数越南难民的心理写照。
或者更极端一点来说,他就是越南。
具体到男主的经历上,一言以蔽之——
他的信仰在这种矛盾的环境中渐渐溃散。
为了隐瞒自己的身份,他不得不亲手杀害了两位无辜之人。
在越南国内还好,至少还有做联络人的朋友安慰他,战争期间没有无辜者。
但到了美国,远离了战场,独他一人苦苦支撑,信仰难以抵抗内心的罪恶与愧疚。
无辜之人的亡灵阴魂不散,如梦魇般缠绕着他。
处处不受待见的身份焦虑,更是让他无所适从。
至于原因,剧名已经给出答案,他无法消除作为人的同情心。
他同情所有越南人,不分南北,而这个同情者的身份,注定了他的悲剧。
完美适配
也难怪朴赞郁会对这个故事感兴趣。
你能在《同情者》中找到非常多他喜欢,或者说拍过的主题与情节。
他的成名作,《共同警备区》,讲的便是南北士兵在政治和友情上的水火难容。
关于信仰和情感欲望间的挣扎,在《蝙蝠》里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。
男主常常会幻视自己杀害的两名无辜者出现在身旁,同他说话。
同样会让人魂穿《蝙蝠》里三人成眠的诡异场景。
男主的杂种身份,让他被困一生。
这种背负原罪的角色,在《斯托克》里也能看到。
至于开头所说的拿鱿鱼办事一段。
也颇有些《老男孩》里生吃章鱼的惊悚感。
这看上去就像是为朴赞郁量身定制的悬疑惊悚故事。
但,可能是出于尺度太大的考虑?
从前两集来看,小说中很多残忍可怕的情节被弱化了。
比如,剧集开头审判女特工一段。
在小说中,女特工在男主面前被拷打,被轮奸,被折磨得已经不成人样。
也因此成了男主潜意识里主动封闭掉的一段痛苦回忆。
为了照顾观众和演员,不按照原著表现,这无可厚非。
但,只是鼻子被打出了血,是否过于轻描淡写了一点呢?
对比咱们的《风声》,两者在对于对手残忍的表现上,差了不止一个档次。
这自然也影响到了观众去切身体会到男主的痛苦,进而理解他的一些选择。
只不过,朴赞郁极为突出的镜头调度和美学风格,依然赏心悦目。
这种精雕细琢的镜头美感,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故事与情感上的单调。
根据小说的内容来看,故事在后期会越来越黑暗。
男主的心理防线,也越来越接近崩溃的边缘,直到最后,彻底发疯。
简单来说,在故事情节上,会变得更加好看,角色的成长和变化也更剧烈。
如果能准确表现出男主经历的折磨与痛苦,在后期冲上九分也不是不可能。
顶级阵容加持下,《同情者》能否最终成为HBO又一部神剧?
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
(同情者)
发表回复